“新型儲能”讓“源隨荷動”
2022-04-02 09:14:51
近日,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該方案指出: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催生國內能源新業態、搶占國際戰略新高地的重要領域。該方案要求:加快多元化技術示范應用,推進不同場景及區域試點示范,發展壯大新型儲能產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合理疏導新型儲能成本,拓展新型儲能商業模式。
能源變革關系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3月下旬,《“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接連出臺,其中“新型儲能”成為文件中的熱詞,也成為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
新型儲能為綠電助力
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風電、光伏行業發電不穩定、間歇性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儲能設備的調峰、調頻能力來解決。據專家介紹,儲能指的是將電能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手段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儲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將能量轉化為電能釋放出來,類似于一個大型“充電寶”。當前儲能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儲能,一類是化學儲能。物理儲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蓄冷蓄熱和飛輪儲能等,化學儲能主要包括鋰電池、鉛酸電池、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以及超級電容等。新型儲能項目是除抽水蓄能外的儲能項目。
以遼寧為例,遼寧省提出了2025年風電、光伏裝機合計達到3700萬千瓦的新能源跨越式發展新目標,較2020年增長168%;“十四五”新增裝機2300萬千瓦,是“十三五”新增裝機的3.2倍。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工商聯主席趙延慶認為,“新能源大規模接入使既有常規電源和抽蓄調節能力消耗殆盡,‘源隨荷動’的平衡模式難以為繼,系統平衡調節能力亟待提升?!?/span>
對此,趙延慶建議,要系統考慮電源側、用戶側和電網側的協同運轉。推動完善新型儲能、制氫儲能及氫能發電電價疏導機制,鼓勵風光場站裝設儲能裝置,提升調節能力和涉網特性,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科學發展?!凹涌鞓嫿ā淳W荷儲’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span>
又如,青海省綠電資源儲備豐富,綠電外送前景廣闊。面對青海在清潔能源發展中存在開發與資源儲量不匹配、綠電消納問題突出、電源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同德建議,支持青海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支持青海省建設先進儲能技術國家級創新平臺,將青海省列為國家儲能先行示范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陳進行則表示,要統籌推進新能源配套儲能電站和獨立儲能電站開發建設。他建議,由產業頭部企業牽頭,在新型電力系統、綠氫產業、儲能產業等領域,加快組建一批創新聯盟,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推動低碳、節能、環保、智能化等領域產生引領現代能源產業發展的顛覆性原創成果,加速推動重大成果商業化、產業化實施步伐。
氫儲能及應用或成產業熱點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應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是主要發展方向?!稓淠墚a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清潔能源制氫及氫能儲運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而在這方面,一些產業龍頭早已開始試水。
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國內較早開展液氫生產和儲運聯動業務的公司之一,而今企業已完成“制氫、儲氫、儲能、運氫及用氫全產業鏈”的布局。據鴻達興業董事長周奕豐介紹,企業結合自身雄厚的氯堿技術能力和豐富的副產氫氣產能,大力發展氫能產業,致力于氫氣制備、氫氣加注、氫氣儲運、加氫站、移動加氫站、氫能裝備研究等的技術研究,目前正在研發高壓儲氫瓶、固態儲氫瓶、液氫儲罐等產品。
儲運氫技術是行業發展難題,相較于高壓儲運,液氫儲運具有運輸成本低、運輸距離長的優勢,更適合大規模部署。近年來,鴻達興業不僅投資興建了民用液氫工廠,還與科研機構聯手研發低成本高性能的稀土儲氫材料?!跋噍^其他儲氫方式,稀土固態儲氫體積比容量大、成本低、安全又方便,應用在燃料電池汽車上優點十分明顯?!敝苻蓉S說。
與此同時,記者從海馬汽車了解到,海馬汽車也正深耕氫燃料電池汽車這一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路線,積極開展從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高壓加氫,到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制造以及商業化運營的全產業鏈布局。
早在2020年,海馬汽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70MPa氫燃料電池MPV首次亮相。這臺汽車搭載全球領先的高功率電堆和高壓儲氫罐,一次加滿氫氣僅需3-5分鐘,續航里程可達800km。而今,海馬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將于年內亮相并開展模擬示范運營。
海馬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海馬汽車正規劃在廠區內自建光伏發電項目,站內水電解制氫所需電力未來將來自于廠內的5兆瓦級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通過“綠電”制取“綠氫”,實現“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全產業鏈零碳排放。(文章轉載自 《人民政協報》)